新闻中心News Center

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
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

二手冲床自动化工厂快速投入生产案例

时间: 2025-11-23 点击数:

在珠三角某工业区的一处现代化厂房内,一条由二手冲床改造而成的自动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。机械臂精准抓取板材,送入经过精密调校的冲压设备中,仅需几秒钟便完成一次冲孔与成型作业。整条产线无需人工干预,每小时可完成超过800件工件的加工任务,良品率稳定在99.3%以上。这并非新建的智能工厂项目,而是某五金制造企业通过整合二手冲床资源,结合自主开发的自动化系统,在短短45天内实现快速投产的成功案例。

该企业原为传统五金件代工方,长期依赖人工操作老旧冲床进行小批量生产,面临人力成本攀升、交货周期不稳定等多重压力。2023年初,管理层决定转型自动化生产,但预算有限,新建全自动冲压线动辄数百万的投资门槛成为现实阻碍。经过市场调研与技术评估,团队将目光投向国内闲置的二手冲床设备市场。这些设备多来自沿海地区外迁或升级换代的企业,虽已使用多年,但主体结构完好,核心传动部件仍具备良好精度保持性。通过专业检测与筛选,企业以不到新机三分之一的价格购入三台日本产250吨闭式单点冲床,并同步引进一台德国产六轴机器人作为主控搬运单元。

设备到位后,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。二手冲床的设计初衷并未考虑与现代自动化系统对接,缺乏标准通信接口和运动反馈信号。技术团队采用“逆向适配”策略,在不破坏原有电气系统的前提下,加装高响应编码器监测滑块位置,部署PLC模块采集运行状态,并通过OPC UA协议实现与MES系统的数据互通。针对冲床启动惯量大、停机响应慢的问题,研发人员设计了动态节拍匹配算法,使机器人送料节奏与冲压周期精确同步,避免碰撞风险。整个控制系统采用模块化架构,支持后期扩展至更多工位联动。

在机械结构改造方面,工程师对冲床滑块行程进行了限位优化,确保每次压制深度一致;更换高强度导轨与轴承组件,提升重复定位精度至±0.05mm以内;同时加装光电保护装置与急停连锁系统,满足ISO 13849安全等级要求。模具快换系统则借鉴了SMED理念,通过标准化夹具和液压锁紧机构,将换模时间从原来的40分钟压缩至8分钟,大幅提高产线柔性。所有改造工作均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完成,未进行结构性切割或焊接,最大程度保留了资产残值。

自动化集成完成后,产线进入试运行阶段。初期出现板材定位偏移、废料卡滞等问题,通过对视觉引导系统进行参数校准,并优化吸盘真空度控制逻辑,一周内即实现稳定运行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由于选用的二手冲床刚性优异,在高速连续作业下振动幅度反而低于部分新型经济型设备,夜间无人值守测试连续运转72小时无故障。目前该产线主要承接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支架订单,月产能达12万件,较改造前提升近五倍,单位能耗下降37%,每年节省人力成本约68万元。

这一模式的成功迅速引起行业关注。周边十余家企业相继前来考察,部分已启动类似改造计划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项目并未依赖高端进口设备或复杂算法,其核心价值在于系统性的工程思维:准确识别设备潜力、科学规划技术路径、灵活运用成熟组件。例如,控制系统采用国产工业计算机搭配开源运动库,视觉检测选用性价比高的CMOS相机配合自研图像处理程序,整体自动化投入控制在90万元以内,投资回收期不足十个月。

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,大量中小型企业在迈向智能制造时往往陷入“非新即旧”的认知误区。事实上,存量设备再利用正成为降本增效的重要突破口。据统计,我国现存各类冲压设备超百万台,其中服役5-15年的占比超过四成,具备良好的智能化改造基础。通过传感器嵌入、边缘计算赋能和数字孪生建模等手段,传统机械可焕发新生。本案例证明,只要具备清晰的技术路线和扎实的实施能力,即使是二手冲床也能构建出媲美全新产线的自动化系统。

如今,这家企业的车间墙上挂着一幅标语:“不是设备决定效率,而是智慧定义价值。”每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厂房,那几台曾经辗转多地的冲床又开始了新一轮精准而有力的撞击声。它们不再是被淘汰的工业遗存,而是被重新编程的生产力载体,在轰鸣中书写着属于中国智造的另一种可能。